【腸胃問題】調查指約2成半學生及1成家長患中等至嚴重腸易激 增患抑鬱和焦慮症機會

社會

發布時間: 2021/07/29 13:20

最後更新: 2021/07/29 18:49

分享:

分享:

中大一項調查發現,受訪兩成半學生及一成家長有中等至嚴重腸易激。(陳靜儀攝)

經常出現肚瀉及肚痛等徵狀,有可能是患上腸易激綜合症。中大醫學院聯同香港輔導教師協會一項調查發現,受訪的約24%學生及10%家長患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;另有逾4成學生及逾2成家長有輕微至嚴重程度的抑鬱及焦慮症狀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有關調查於今年4月進行,受訪者包括全港7間中學的232名家長及324名中三至中六的學生,調查發現24.1%學生及10.2%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易激症狀,他們在一周內因腹痛、腹脹、腹瀉等腸胃問題而導致部分日常活動受影響。

此外,調查亦發現腸胃問題與情緒問題息息相關,有約2成學生及少於1成家長有中等至嚴重程度抑鬱症狀;另有約1成半學生和少於1成家長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焦慮症狀。

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解釋,指腦部分泌的血清素會影響情緒和腸胃,若出現胃功能失調、腸易激或大腸問題等症狀,出現抑鬱和焦慮的機會也會相對上升;同樣抑鬱及焦慮亦可導致腸胃不適的症狀出現。

他認為今次的結果情況令人關注,相信與過去的社會運動、疫情、經濟環境影響有關;又指自己在過去一年接觸的腸易激患者有增加,涉及不同年齡層,曾有留學生在返港後出現肚瀉嘔吐情況,後來發現是因為擔心感染新冠肺炎而致。

胡志遠指出,腸易激的成因包括情緒影響、壓力、睡眠失調、腸道菌群失調、大腦處理腸臟訊息的紊亂等,可分為「肚瀉型」、「便秘型」、「混合型」和「無法分類」四種類型,其症狀包括腹部疼痛、便秘或腹瀉、脹氣和腹脹等症狀頻繁,不過由於症狀與普通腸胃病相似,容易令人忽略病情而延誤就醫。

他表示,腸易激可分為不同程度,如每月有一至兩次出現以上症狀,屬輕微病情;如次數達至三至四次為中等程度;如每隔一兩日就出現相關症狀,已是嚴重程度,病情或會影響日常活動,導致難以外出等。他建議患者及早求醫,避免病情惡化,又指腸易激非不治之症,醫生可以透過藥物治療及調整飲食而治療。

研究又發現,家長與子女無論在腸易激症狀、焦慮及抑鬱症狀的患病率和嚴重程度均有明顯的關聯性,在受訪的215對親子中,如子女有腸易激,家長亦會有,在焦慮和抑鬱症狀方面亦有同樣結果。

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陳雅文表示,家庭成員之間出現互相影響的情況,相信是涉及先天和後天因素,例如遺傳、 子女仿傚父母應付壓力的方法,以及家庭成員需共同面對社會環境帶來的問題等。她建議患者要學習如何處理情緒,多與家人及朋輩傾訴,多參與社區活動、與朋友聚會等放鬆心情。

市民可在做檢測問卷,為自己的腸胃健康作出初步評估,如發現屬腸易激綜合症的高風險人士,可盡快向醫生求助。

緊貼東京奧運及港隊消息,即看奧運專頁:https://bit.ly/3inwDGa

一文看清不同疫苗獎賞及優惠:https://bit.ly/3vw84v0

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,即看:https://bit.ly/3cNFwr7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https://bit.ly/2JdOaiS

記者:郭詩詩